在当今科技领域,华为与联发科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华为,作为全球通信技术的领军者,多年来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持续的创新投入,在 5G 技术研发、智能手机制造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手握海量核心专利,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联发科则在芯片研发赛道一路疾驰,其推出的天玑系列芯片性能卓越、功耗优化出色,广泛应用于各大品牌手机,以高性价比优势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为智能终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 “芯” 动力。 原本在各自领域深耕的两大巨头,近期却因专利纠纷登上热搜。华为向地方法院对联发科发起专利侵权诉讼,紧接着联发科在英国反诉华为。此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科技圈掀起惊涛骇浪,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与热议。毕竟,二者在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场专利纷争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利益得失、技术发展走向,更可能重塑整个通信行业的竞争格局与专利收费模式,其中隐藏的诸多细节与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纷争起源:专利收费模式变革?

1、华为的新诉求

  一直以来,华为在专利收费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模式。过去,像通信行业的多数专利权人一样,华为主要向手机等终端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毕竟终端产品附加值高,能获取较为可观的收益。但近年来,华为似乎有意打破这一常规做法。从其与 Nordic 半导体公司签订专利许可协议,授予低功耗广域蜂窝物联网标准必要专利的组件级许可来看,华为已经在探索向芯片等组件厂商收费的路径。此次起诉联发科,很可能是这一战略布局的延续,试图进一步推动专利许可模式从 “终端级” 迈向 “组件级”。若此模式转变成功,对于华为自身的终端业务意义重大。一方面,华为作为手机制造商,每年需要向其他专利持有方支付不菲的专利费用,若能让芯片厂商承担部分专利成本,自身终端产品的成本压力将大大减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华为手握大量核心通信专利,长期作为专利实施人,深切体会到合理费率的重要性,推动向芯片厂商收费,有助于其探索出专利权人与实施人利益平衡的最优解,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续的专利生态。

2、联发科的反诉反击

  面对华为的诉讼,联发科迅速做出反击,在英国反诉华为侵犯其专利。联发科作为全球出货量名列前茅的手机处理器厂商,在芯片研发领域深耕多年,专利储备同样不容小觑。其在 5G、Wi-Fi、视频编码等诸多领域广泛布局,专利总数超 13900 件,在中国台湾 IC 设计产业更是独占鳌头。此次反诉,一方面是出于维护自身商业利益的本能。长期以来,行业惯例是专利权人向终端厂商收费,联发科习惯于此种模式,如今华为试图改变规则,让芯片厂商成为 “付费主力”,这无疑触动了联发科的 “奶酪”,打破了其原有的成本与利润预期。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在专利费用上的分歧已持续两三年,联发科认为华为依据终端价格提出的专利收费要求过高,超出了其可承受范围,若接受将大幅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影响市场竞争力,毕竟价格优势一直是联发科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利器。所以,通过反诉,联发科意在向华为施压,期望在这场专利博弈中争取到更有利的谈判地位,捍卫自身既有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3、商业利益的博弈

  商业利益冲突是纠纷的核心矛盾。华为作为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领头羊,在 5G、Wi-Fi 6 等多领域手握大量高价值专利,构建起强大技术壁垒,欲凭借专利优势在市场获利。联发科身为全球出货量领先的手机处理器厂商,在芯片设计领域深耕,通信专利积累也不容小觑。双方分歧聚焦于专利许可费,知情人士透露,谈判两三年未决,症结在价格。华为按终端价格向联发科提要求,以联发科一季度 5G 手机芯片出货量、华为 5G 手机许可费率上限每台 2.5 美元估算,仅一季度 5G 芯片专利费就超 1.3 亿美元,全年或超 8 亿美元,联发科自然难以承受,认为这会极大压缩利润空间。而且,市场份额的争夺暗流涌动,华为终端受外部限制份额波动,联发科芯片却在中低端手机市场高歌猛进,此消彼长间,专利纠纷成了双方博弈的关键战场,背后还牵扯技术主导权、产业话语权等深层次较量,都想在未来通信技术与市场布局中占得先机。

二、焦点专利:技术与价值博弈

1、涉案专利细节

  随着案件推进,华为涉案的一项关键专利逐渐浮出水面 ——“识别用户设备的方法和装置及临时标识传递和分配方法”。这项专利申请于 2011 年,是 2007 年申请的母案的分案申请。在当时,正值 3G 向 4G 标准过渡的关键转折点,通信技术亟待突破海量用户设备的高效识别与管理难题。华为的这项发明创新性地对 S - TMSI(系统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进行改进,通过在 S - TMSI 设置资源池标识,宛如为网络中的用户设备安上了精准的 “导航仪”。当用户设备在 4G/LTE 网络中穿梭时,能够凭借此标识迅速被识别,极大加快了接入设备的更新与处理速度,简化运营商对网络资源的配置流程,减少信令开销,提升网络整体运行效率。这一技术改进看似细微,实则是 4G 通信迈向成熟商用的关键一步,为后续高清视频传输、实时在线游戏等大数据流量业务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其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中的价值不可估量。

2、标准必要专利之争

  从技术特性与行业规范来看,上述涉案专利极有可能属于标准必要专利(SEP)范畴。在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犹如行业运行的 “基石”,任何遵循该技术标准进行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都难以绕开。以 4G/LTE 技术为例,全球通信企业要想让产品接入这一网络,就必须使用到包含在 3GPP 标准中的一系列专利技术。华为作为通信标准的重要制定者之一,手握大量此类 SEP,这些专利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是在市场竞争中的 “尚方宝剑”。对于联发科而言,若涉案专利被最终认定为 SEP 且侵权成立,其芯片产品在全球 4G/LTE 乃至后续演进网络的市场布局将面临 “卡脖子” 困境,要么支付高昂专利许可费,要么被迫调整芯片设计架构,无论哪种选择都将耗费巨大成本,甚至可能错失市场发展先机。反之,华为若不能成功捍卫该专利权益,其多年来在通信标准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将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后续的 5G、6G 等新技术标准研发也可能因资金 “造血” 不足而受阻,还可能引发行业内 SEP 价值的连锁贬值反应,让专利丛林中的 “生态平衡” 被打破,阻碍整个通信产业的技术迭代与创新活力。

三、知产启示录:企业前行新航标

1、技术创新 —— 企业的 “硬实力”

  这场纠纷给企业最直白的警示就是技术创新的绝对主导权。华为能挺直腰杆和联发科 “掰手腕”,靠的是多年来在研发上的 “疯狂” 投入。据统计,华为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 15% 左右,如此高额投入让其在 5G、通信算法等前沿领域成果丰硕,手握大量核心专利。以 5G 为例,华为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超 17%,这意味着在 5G 赛道上,华为拥有定义规则的部分话语权。对广大企业而言,这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只有不断加大研发资金、人力等资源倾注,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深耕技术创新,才能产出高价值专利,构建自身专利 “堡垒”,在市场竞争中以技术 “硬实力” 抵御风浪,否则很容易在专利纠纷中陷入被动,被竞争对手扼住咽喉。

2、专利布局 —— 竞争的 “护城河”

  合理且前瞻的专利布局是这场纠纷凸显的又一关键。华为专利布局宛如一盘大棋,不仅覆盖通信技术各环节,从基础通信协议到高端芯片架构,还跨地域布局,在中国、欧洲、美国等全球主要市场申请专利。如在欧洲,其针对当地通信标准与法规,提前布局 5G 基站、终端设备相关专利,既满足当地市场准入要求,又防范竞争对手专利狙击。这启示企业,专利布局不能 “走一步看一步”,要结合自身业务战略,预测行业走向。新兴技术萌芽就抢先占位,从产品研发、生产到销售全链条挖掘可专利点;同时依据国际市场拓展规划,在目标市场完成专利部署,全方位打造专利 “护城河”,对手进攻时才能从容应对,甚至凭借专利交叉许可等手段,实现与同行的互利共赢。

3、维权意识 —— 发展的 “守护盾”

  华为与联发科纠纷中,双方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展露无遗。华为察觉到自身专利被侵权可能,迅速在中国、英国等多地起诉,以法律手段界定权利边界、索取合理赔偿;联发科也不甘示弱反诉,捍卫自身商业运营模式合法性。这告诫企业,知识产权受侵时绝不能忍气吞声,一方面要建立敏锐的侵权监测机制,借助专业法务团队、大数据监测工具,及时察觉潜在侵权行为;另一方面要熟悉各国知识产权法律流程与诉讼技巧,敢于在法庭上 “亮剑”,让侵权者付出代价,以此震慑行业,守护自身创新成果与商业利益,为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华为与联发科的专利纠纷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知识产权在当今商业世界的核心地位。它警醒企业,技术创新是立足根本,源源不断投入研发,才能手握专利利剑;合理专利布局是防御坚盾,全方位、前瞻性规划,方能在市场纵横捭阖;果断维权是守护堡垒,善用法律武器,才可保创新成果不被蚕食。对整个科技行业而言,这场纠纷是变革催化剂,促使专利收费模式优化、竞争格局重塑、技术创新加速,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将在规则完善下走向新高度。未来,企业唯有尊重知识产权、强化创新与保护意识,方能在全球舞台稳健前行,为产业繁荣、消费者福祉注入持久动力,让科技之光在知识产权护航下愈发闪耀。

  温馨提示:风火跨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跨境电商服务。公司提供知识产权一体化的服务,包括商标、专利、版权、侵权和解,投诉、维权诉讼,欧盟产品合规、CE(UKCA)认证咨询、欧代(欧洲授权代表负责人)、英代(英国授权代表负责人)、德国新包装法、德国新电池法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