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标抢注事件频发,屡屡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从“冰墩墩”“拉伊卜”等热门赛事吉祥物商标被抢注,到奥运健儿姓名遭恶意抢注,再到诸多知名品牌陷入商标纠纷,如法国鳄鱼Lacoste起诉卡帝乐鳄鱼Cartelo侵权胜诉,这些事件无不在警示我们:商标抢注的“暗箭”随时可能射向企业与个人,其危害不容小觑。

  商标作为企业的核心标识,承载着品牌价值、声誉与消费者信任,一旦被抢注,就如同被他人窃取了开启市场大门的钥匙。对于企业而言,辛苦创立的品牌可能瞬间陷入困境,不仅可能失去市场份额,前期投入的大量宣传推广费用也可能付诸东流;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原创作品衍生的商标权益被剥夺,心血结晶被他人坐享其成。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商标抢注背后的门道,探寻有效的防范与应对之策。

一、商标抢注案例剖析:以小米 “YU7” 为例 (一)案例背景

  2024 年 9 月,济南某公司申请注册 1 枚 “YU7” 商标,国际分类为运输工具,当前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2024 年 12 月 9 日晚,小米汽车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宣布其第二款新车小米 YU7 预计将在 2025 年六七月正式上市。此前,曾有自然人侯某某申请注册 “YU7” 商标被驳回。除 “YU7” 外,该济南公司还申请注册了 “UU7”“EU7”“CU7”“ULTRA”“SU ULTRA”“SU7 PLUS”“SU7 PRO”“SU7 MAX”“苏九” 等商标,其中部分商标申请已被驳回。

(二)法律分析

  根据《商标法》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若济南某公司申请注册 “YU7” 商标是为了攀附小米品牌的知名度,意图通过抢注商标获取不正当利益,而并非基于真实使用意图,那么其行为可能构成恶意抢注。小米可在收集相关证据后,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或请求宣告注册商标无效。

(三)抢注暗藏的影响

  品牌方面:若 “YU7” 商标被他人成功抢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品牌来源产生混淆,损害小米品牌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影响小米品牌在汽车领域的形象和声誉。

  市场推广方面:小米在 YU7 车型的研发、宣传等方面已投入大量资源,商标被抢注可能会干扰其市场推广计划,增加推广成本,甚至可能面临商标侵权诉讼的风险,进而影响产品的上市进度和市场份额。

(四)案例启示

  企业角度:企业应增强商标保护意识,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应全面开展商标布局和申请工作,不仅要注册核心商标,还应在相关类别注册防御商标,并做好商标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应对商标抢注等问题。

  行业角度:该事件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凸显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促使行业内其他企业更加重视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二、维权指南:夺回商标“主权” (一)异议阻击:初审公告期的“反击”

  当发现商标被抢注,且抢注商标处于初审公告的3个月内,权利人务必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打响商标保卫战的“第一枪”。首先,要精准确定异议主体资格,在先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可担此重任。例如,品牌创始人、商标实际使用者、授权经销商等,若能证明自身与被抢注商标存在紧密利益关联,便能开启维权大门。

  准备材料环节不容小觑,一份详实且有力的异议申请书是核心武器,其中需明确阐述异议理由,如抢注商标与在先使用商标构成近似,易引发消费者混淆误认;或是抢注者恶意抄袭、摹仿,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同时,附上充足的证据材料,涵盖商标在先使用证据,像产品包装、广告宣传海报、销售合同发票,其时间节点务必早于抢注申请日,以确凿证明自身在先使用权;还可提供品牌知名度证据,诸如行业奖项、媒体报道、市场调研报告,彰显商标影响力,让异议更具说服力。

  提交申请时,可选择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凭借其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精准把控流程、高效应对问题;也可自行前往商标注册大厅办理,按要求依次完成提交申请书件、打收文条形码、缴纳异议规费等步骤。商标局受理后,会通知抢注者答辩,双方各自举证、陈述理由,经严谨审查核实,商标局将在公告期满12个月内(特殊情况可延长6个月)裁定是否准予抢注商标注册,为商标归属一锤定音。

(二)无效宣告:已注册后的“逆转”

  若不幸错过异议期,抢注商标已成功注册,也莫要灰心,权利人仍有机会在商标注册之日起5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拨乱反正。这一过程中,证据收集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要全力证明自身在先权利,若拥有在先注册商标,需呈现商标注册证、续展证明等;若基于著作权维权,作品创作手稿、发表记录、版权登记证书等能为商标原创性背书;若涉及商号权、姓名权等,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相关授权文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着重揭露抢注者恶意,如抢注者与权利人存在业务往来、合作关系,知晓商标在先使用情况却依然抢注,往来邮件、合同协议、聊天记录等均可作为“不诚信”铁证;抢注大量囤积商标、频繁转让牟利,或针对热门商标“跟风”抢注,此类行为证据经挖掘整理,能让抢注者恶意昭然于世。

  整理完备后,向商评委递交无效宣告申请书、主体资格证明、代理委托书(委托代理时)、利害关系人证明及证据材料。商评委受理后通知双方答辩,经全面审查,通常在12个月内(特殊可延长6个月)作出裁定。若对裁定结果不满,双方还可在规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寻求司法公正裁决,让被抢注商标重回正轨。

(三)法律诉讼:侵权赔偿“终极大招”

  当商标被恶意抢注并投入使用,给权利人造成经济损失、声誉损害时,果断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是维权的有力“杀招”。诉讼前,务必做好周全准备,聘请专业知识产权律师团队,其凭借深厚法律功底、丰富诉讼经验,能精准剖析案件、制定缜密策略。全面收集侵权证据,实物产品、销售网页截图、广告宣传物料可直观展现侵权事实;财务报表、审计报告、销售数据对比能精准量化经济损失;消费者投诉反馈、舆情监测报告可侧面反映声誉受损程度。

  庭审中,清晰陈述诉讼请求,要求抢注者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下架侵权产品、停用侵权商标;足额赔偿经济损失,依据侵权获利、自身损失、商标许可使用费等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公开消除影响,通过登报致歉、发布声明等恢复受损声誉。同时,应对抢注者抗辩理由,如主张合理使用、商标不近似等,以扎实证据、严密逻辑予以驳斥。法院将依据事实、证据与法律,公正判决,为权利人讨回公道,让抢注者付出沉重代价,捍卫商标合法权益与市场公平正义。

三、未雨绸缪:预防商标抢注之道

(一)商标注册,宜早不宜迟

  品牌创立初期,往往是企业与个人最具创新活力、全身心投入产品打磨与市场开拓之时,而此时,商标注册应同步提上日程。以小米科技为例,在创业团队敲定“小米”这一名称、明确进军智能手机及周边生态领域的发展方向后,第一时间便启动商标注册流程,确保品牌名称在法律层面得到保护。因为在市场竞争的起跑线上,抢先注册犹如抢占了 “商标高地”,能让品牌在后续推广、运营中无后顾之忧,避免日后陷入商标纠纷泥沼,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当品牌初露锋芒,商标已稳稳在手,企业便可将精力聚焦于产品升级、用户体验优化,一路高歌猛进。

(二)防御性注册,构建“商标堡垒”

  当品牌积累一定知名度后,仅持有核心类别商标远远不够,需围绕主商标进行防御性布局。阿里巴巴集团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不仅在核心的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第42类计算机软件研发等类别拥有“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系列商标,还广泛涉足金融、物流、娱乐、医疗等多个领域,跨类别注册防御商标。同时,针对易混淆、近似的文字、图形组合,如 “阿里爸爸”“阿里妈妈”“淘淘网”等,也提前注册,不给抢注者可乘之机。如此,企业凭借全方位防御体系,有效抵御外部侵权风险,让品牌形象坚如磐石,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都能稳立潮头。

(三)市场监测,时刻警惕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商业海洋,商标动态如同暗潮涌动。企业与个人应养成定期关注商标公告的习惯,如同航海者时刻留意海面变化。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进行精准监测是高效之选,它们凭借敏锐的行业嗅觉、专业的检索工具,能及时捕捉与自身品牌相关的商标申请信息。一旦发现疑似抢注的 “涟漪”,如近似商标出现、核心类别被他人涉足,便能迅速反应,在异议期内果断出击,将抢注风险扼杀于萌芽。同时,对市场上侵权使用、“傍名牌” 等行为保持警觉,结合线上舆情监测、线下市场巡查,全方位守护商标权益,确保品牌始终航行在正轨。

  商标抢注犹如商业战场上的“暗箭”,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企业与个人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通过剖析诸多典型案例,探寻抢注背后根源,我们明晰了这一乱象的复杂性与严峻性。但同时,我们也手握异议、无效宣告、法律诉讼等维权利器,更懂得提前注册商标、进行防御布局、强化市场监测等预防之道。

  在品牌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商标作为企业与创作者最核心的无形资产,承载着信誉、创新与市场期望,守护商标就是守护品牌的未来。每一位怀揣梦想、投身创业创新浪潮的奋斗者,都应将商标保护融入品牌发展战略,以敏锐洞察力、果断行动力,捍卫自身商标权益,让品牌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茁壮成长,绽放光芒,为商业世界增添更多活力与精彩。

  温馨提示:风火跨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跨境电商服务。公司提供知识产权一体化的服务,包括商标、专利、版权、侵权和解,投诉、维权诉讼,欧盟产品合规、CE(UKCA)认证咨询、欧代(欧洲授权代表负责人)、英代(英国授权代表负责人)、德国新包装法、德国新电池法等服务。